在人工智能浪潮的席卷下,具身智能机器人被视为“AGI终极载体” ,一条万亿级赛道正加速展开,但喧嚣之下也有暗影 。
日前,一名上海投资人刘尚宪告诉蓝鲸科技记者 ,他们在考察一家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时,发现了明显的“水分 ”。“该公司成立于今年4月,既无研发中心 ,也无自建工厂,却宣称已手握5000多万元订单。创始人以‘中科院系’自居,办公区内陈列多款外观前沿的人形机器人 ,试图构建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形象 。”
上述案例并非孤例。某具身智能创始团队成员李峰也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其所在相关产业社群中,“某家企业又完成亿元级融资”、“某大厂战投已入场 ”等消息不断。但李峰也表示,当前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包装精巧的“具身智能项目” ,这类项目仅需几步操作,就能快速成型,并登上路演舞台 。李峰称 ,这类“遥操作造假”在机器人领域已是公开的“潜规则 ”。
此外,某大学机器人系统架构师 、知乎创作者Gashero也指出,除上述案例外 ,有团队也常虚构成员背景,例如具有“大厂背景”或“高校团队”身份等,而真正在职人员通常不会公开以单位名义从事营利活动 ,长期使用此类头衔而未受追责的,身份真实性往往存疑,需要警惕。
令人意外的是 ,蓝鲸科技记者通过采访得知,面对“技术包装 ”,不少经验丰富的投资人依然选择出手 。多位投资人表示,骗局得逞的背后 ,不仅是技术认知的鸿沟,更映射出创投圈在历次技术浪潮中反复陷入的悖论:当“害怕错过”的集体焦虑,撞上以“月”为单位迭代的技术黑箱 ,理性往往让位于恐惧,真实也容易湮没于表演。
“转手订单+贴牌生产”模式
在刘尚宪遇到的上述案例中,面对“无自有产能如何保障交付 ”的质疑 ,相关企业创始人回应称,可通过代工厂完成生产,并强调机器人编码已开源、制造难度有限 ,认为“订单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
“但我们判断其本质并非科技企业,而更像一家依靠资源获取订单、进行贴牌销售的贸易公司,其订单真实性也难以核实。”刘尚宪称 。
刘尚宪认为 ,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虽热度不减,但真正专注研发创新的企业仍属少数。
“除部分已形成技术影响力的企业在持续推进研发外,仍有大量初创公司停留在‘转手订单+贴牌生产’的浅层模式,甚至出现依靠夸大技术实力吸引融资的现象 ,这与前几年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阶段有相似之处。 ”刘尚宪说 。
上述李峰提及的“具身智能项目”项目则更具欺骗性。据其介绍,这类项目往往在办公区以纸箱 、货架搭建简易场景,伪装成“物流分拣系统”。硬件上采用两套数字舵机机械臂套件 ,外观呈现四条机械臂协作,实际仅两条从臂具备动力,主臂仅作采集用途 。组装过程也不难:团队用铝型材将两条从臂固定 ,再在结构顶部安装结构光摄像头,以此营造“感知—执行一体化 ”的假象。
李峰称,软件层面更具表演性 ,即在普通台式机上调用qwen-VL等开源模型提取目标,再借助OpenCV绘制检测框、叠加深度图,包装成具备“多模态感知”的视觉系统。完成技术包装后 ,团队便开始了路演表演 。团队便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检测框,宣称其大模型“能理解世界上所有物体”,机械臂具备“全自主分拣能力 ”,“再投入几亿元即可研发出AGI机器人”。
然而 ,这套看似流畅的“全自主分拣”系统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骗局。李峰告诉蓝鲸科技记者,所谓的智能操作实为精心伪装的“遥操作 ”:演示过程中 ,数字舵机主臂的控制线被刻意延伸至画面之外,由人员在投资人视线盲区手动操控完成动作 。整个系统并无真正的感知与决策能力,却被公然标榜为“全自主智能分拣”。
Gashero指出 ,不仅初创团队,部分知名公司也曾采用类似手法。他强调,遥操作本身具备技术价值 ,问题在于有意混淆“人在回路的半自主”与“全自主智能”,误导投资人判断。
而乱象背后,或是具身智能赛道巨大预期之下 ,引发的对资本的“抢位 ” 。《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达52.95亿元,人形机器人市场更达82.39亿元,约占全球一半。2025年前7个月 ,该领域国内融资事件已达141起,超过2024年全年;其中单笔过亿融资51起,多家头部企业累计融资额超20亿元。
有投资人“100个项目 ,才投1-2个”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乱象之下,在科技创投领域 ,投资人被创业者“误导”的现象时有发生 。
Gashero对蓝鲸科技记者坦言,任何一个新兴领域都难以完全避免这种情况。这一现象在国际创投圈甚至被概括为“fake it,until make it ”——即先通过包装制造假象,再设法弥补漏洞。
当下 ,广义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导致技术认知的有效期大幅缩短 。“一旦脱离技术一线两三年,认知就可能全面落后 ,”Gashero指出。
Gashero称,许多曾被看重的“技术背景”,如今可能已难以真实反映当下的研发能力。他举例说,就在一年多前 ,行业还普遍认可具身智能的VLA技术路线,认为可以将复杂规划任务完全交由大语言模型处理,但几个月后的实践就证明 ,大模型在规划任务上的可靠性仍显不足 。
在这种技术路线尚不明朗的背景下,“怕错过 ”(FOMO)心态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Gashero分析认为,适度的FOMO是合理的 ,因为成功的企业需要在关键时点作出关键决策。他以通信行业为例:诺基亚因犹豫,而错失智能手机转型机遇,摩托罗拉则因过度超前的铱星计划陷入困境 。
面对技术与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 ,投资人的风险逻辑也在不断演变。“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这是基本规律,”Gashero强调 ,投资人不应追求无风险的高回报。在他看来,投资人的核心职责并非精准预测未来,而是有效识别真实价值,剔除虚假包装。
面对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挑战 ,有专业投资机构在谨慎应对 。已投资部分具身企业的辰韬资本合伙人萧依婷向蓝鲸科技记者透露:“我们投资团队包括MIT的博士 、牛津的博士等。市场化的GP主要就是靠专业吃饭,所以前台都是理工科博士。”
在萧依婷看来,专业投资人必须具备过硬的技术鉴别能力 。“专业投资人是不会被骗的 ,被骗的投资人就是功课没做足。 ”她直言,“当然技术好,也有成功和失败 ,但专业判断是投资的前提。”
“当前具身智能企业确实存在滥竽充数,”萧依婷表示,“我们有时候看了100个项目才投1-2个 。 ”
不过 ,投资行为往往有时也关乎预算逻辑。深圳某投资经理就向蓝鲸科技记者透露,为用完当年额度、维持来年预算,即使项目存疑也可能投资。“既然某些基金核心收入是管理费 ,且风险本就预期之内,那么亏损也就成了‘合规的常态’ 。”
(上述受访者刘尚宪、李峰 、Gashero均为化名)
(文章来源:蓝鲸新闻)
怎么炒股加杠杆:投资股票配资-中信建投:继续看好人形机器人板块整体行情
哪个平台可以杠杆炒股:股票配资官网首页-农业银行反超“宇宙行”成A股“市值王” 上演经典投资策略的教科书级演绎!
网上配资股票:个人炒股如何加杠杆投资-雅江水电概念龙头曝光!业绩高增长+低估值滞涨股有8只
配资平台哪个软件好:带杠杆的股票-知名药店、企业,被《财经调查》曝光!你的医保卡可能被“薅羊毛”了
正规炒股杠杆平台:在线股票配资网-美商务部对进口机器人启动232调查 受访企业:影响不大
哪个平台可以杠杆炒股:加杠杆的股票平台-宇树机器人在工业场景加速落地 产业链投资价值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