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股票配资:七倍杠杆-高盛调研发现A股机器人“订单荒”?产业链上市公司:静待订单落地

  一边是A股机器人概念股股价翻倍,一边是高盛调研显示九家供应链企业“尚无明确量产时间与大额订单 ”——人形机器人赛道正上演着预期与现实的激烈碰撞 。

  近日 ,高盛一份针对中国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实地调研报告在资本市场悄然流传。该机构称在11月3日至6日调研了九家中国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包括三花智控(002050.SZ)、拓普集团(601689.SH) 、双环传动(002472.SZ)等市场热门公司。

  11月11日,高盛相关负责人向记者确认了公司确实发布过相关报告 。

  报告调研结果令市场高度关注:这些机器人零部件公司正积极规划中国及海外产能 ,年化产能规划区间约10万至100万台机器人当量。对比高盛对2035年全球出货量138万台的预测,这一规划凸显出供应链对行业增长前景的乐观看法。

  报告也指出,其所调研的九家产业链公司 ,尚无任何一家证实获得确定性大额订单 ,也未能提供清晰的量产时间表 。这一结论引发市场对机器人供应链“产能过剩”的担忧 。

  11日,第一财经记者以投资人身份致电多家上述被调研的上市公司,有公司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 ,作为供应商,公司目前尽可能做好准备,尽管公司确实没有接到规模订单 ,但产能规划规模是根据大客户给的产能指引进行安排。

  尽管当前订单真空期与产能扩张形成鲜明对比,但业内人士认为,不宜对“产能过剩”过早下结论 ,前瞻性布局往往是新兴产业崛起前的典型特征。

  百万台规划背后的乐观预期

  高盛调研团队表示,大多数机器人零部件供应商都在积极规划中国和海外(主要在泰国,墨西哥规模次之)产能 ,以支持人形机器人的潜在量产,但尚无公司证实接获大额订单或已有明确的生产时间表 。

  根据市场流传出的内容,拓普集团计划在泰国、墨西哥和美国建立人形机器人相关产线 ,泰国工厂设计年产能高达100万台 ,总投资额预计在70亿-80亿元。

  三花智控在泰国购买了约20万平方米土地,专项用于仿人机器人执行器组装,目前公司已启动泰国基地产能用于人形机器人。此外 ,敏实集团已完成年产能1万套的头部与面部总成生产线建设,预计2026年一季度实现量产 。

  双林股份预计到2025年底将行星滚柱丝杠产能扩大到30万套,以满足海内外客户需求。

  产能扩张的背后是企业对行业前景的乐观判断。敏实集团已完成年产能1万套的头部与面部总成生产线建设 ,预计2026年一季度实现量产,公司预计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收入将达50亿元 。

  上市公司集体回应

  第一财经记者就机器人订单与产能规划事项,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多家相关上市公司 ,部分公司明确提到,确实还没有收到客户明确下达的订单。

  三花智控在今年中报中表示,正在聚焦多款关键型号产品开展技术改进 ,配合客户进行全系列产品研发、试制 、迭代、送样。11月11日,三花智控相关负责人表示,高盛在10月份来过公司调研 ,就公司机器人在手订单规模 ,该人士表示:“机器人业务对外严格保密 。 ”双环传动的相关负责人同样表示,机器人业务信息暂时不方便对外披露。

  “由于北美大客户还没下达具体订单,公司现在没有在手订单。我们的产能规划规模 ,是根据大客户给的产能指引来安排 。”拓普集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作为客户来说,需要供应商备足产能应对未来需求,作为我们来说 ,只能按照客户要求去准备,否则也会面临订单落地无法交付的情况,至于未来订单是低于产能还是超出产能 ,目前谁都不知道 。”

  均胜电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客户的机器人图纸在今年下半年更新过,更新换代后进入小批量试生产。“量产时间依据客户进度 ,现在小批量试生产的机器人,具体的应用场景也还不明确,客户自己也在摸索零部件和系统的适配程度。 ”

  定义产能过剩为时尚早

  高盛报告这一调研发现直接触及了资本市场最为敏感的神经——业绩兑现的能见度 。

  市场疑虑自然产生:在需求尚未明确的情况下 ,如此激进的产能布局是否会演变为一场“内卷式 ”的产能过剩?市场会否重新审视相关公司的高估值缺乏扎实的订单基础作为支撑?

  实际上 ,机器人供应链企业的积极筹备更是在展现其技术能力和具扩展性的生产就绪状态,并不是单纯“砸钱豪赌”机器人量产预期。

  拓普集团、三花智控 、均胜电子 、双环传动等企业,这些公司本身已经从事汽车领域多年。三花智控、拓普集团前三季度的营收规模均超过200亿元 ,均胜电子收入超400亿元,主营业务经营稳定 。这些公司都希望通过扩展到机器人零部件领域,以寻找新的增长引擎 ,并借助既有的生产协同效应来更好地利用现有产能。

  “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技术路径都在摸索发展阶段,我们认为不要因为短期的订单真空而轻易否定人形机器人的中长期产业趋势 ,当前的‘订单荒’更应被理解为产业发展初期,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必然存在试错的成本和时间。”某电新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说:“更何况,产能过剩实际指的是明确的需求和供给错配 ,过剩通常发生在成熟行业,当前人形机器人终端产品设计尚未完全固化,供应链企业基于对未来的预判进行前瞻性产能布局 ,是应对潜在需求爆发的必要准备 ,未来的需求体量和技术演变仍有很大变数,在订单到来之前,对‘产能过剩’的担忧下定论为时尚早 。 ”

  高盛也表示 ,大多数公司打算在接获实际订单后逐步扩大规模,因此当前规划未必意味着供应过剩风险迫近。该机构仍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长期趋势持积极看法,但需要监控关键机器人产品的性能和具体的终端应用 ,以评估技术拐点是否即将到来。

你可能想看:

上一篇:杭州配资公司一览表:配资专业门户-刚捐了1万股茅台 段永平又捐了2.2亿元
下一篇:配资网哪个:西宁股票配资-重大进展!千亿级远景!融资客抢筹钙钛矿概念股(附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